中國零售商業是否會“日本化”?
出品/聯商個人VIP專享頻道
撰文/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
進入2023年以來,面對消費客價沉靜,就業收入普降,投資領域泡沫,不由得讓人想起1990年代的日本,國內外都有人議論,大陸會不會得了“日本病”、出現“日本化”?
表面上,商業服務業態及服務模式相近,現象雷同,我們也不斷地介紹或考察日本的經驗,但是深究起來,底層體制邏輯、運營價值觀、執行與改進導向都截然不同,兩種社會生態相距甚遠,根本不是一條道上跑的車。
從商業PDCA幾個方面,對比分析一下彼此的差別。
PDCA和OODA的含義
PDCA循環是美國沃特·阿曼德·休哈特(Walter A. Shewhart)提出三元素雛形,1950年代由戴明引薦講解、在日本宣傳推廣,結合全面質量管理(TQM)流程和質量小組(QC)普及應用,國際影響廣泛,又稱戴明循環;竞x是將管理分為四個階段,即Plan(計劃)、Do(執行)、Check(檢查)和 Act(解決)。后來經過美國軍事戰術提煉,再次轉化到企業管理應用領域,升級為OODA循環:觀察(Observation)、調整(Orientation)、決策(Decision)與行動(Action),基本含義是前期計劃做備案,先調查研判局勢,然后快速調整計劃,策劃當下執行方案,立即采取行動。
迄今,講解傳播較多的還是PDCA,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強調決策者指示計劃在先、從屬被動執行在后的體制慣性,相對地,對于OODA很少講解,因為這種戰時思維模式強調一線執行者的授權,根據現場情況變化隨機應變,強調安全和效率,迎合了網絡數字化時代的效率經營特點。然而,這種思維勢必會影響決策集權計劃獨出一門的權威性,甚至會讓決策者感覺尊位動搖,所以,一般情況下很難討論這個對某些情境而言稍顯前傾的邏輯。
計劃與策略:要真實透明
企業行動之前,要制定方向、規范和目標,要有基本的策略,在現代商業環境中,需要有三個基本的條件,一是洽商契約化,二是進度條可視化,三是真實守約持續化。
洽商契約化,是企業行動的起點,是組織法人生存和發展的生命,喪失契約、企業毀損,創始人或者決策者也就失去了社會生命力。當然,如果企業存續生死質量和創始人或者外來決策者升遷無關,它就不符合市場規則下企業本質屬性,決策者也不是真實意義的企業負責人。
英國法學家亨利.梅因(Hentry Hinner Maine)在《古代法》中分析認為,所有的改革型社會的進程都是一場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。契約化的過程并不適用于人治或循環性社會,商業經濟國際化,是迎接契約化變革,擺脫人治、進入法治文明的唯一道路。
日本H2O控股,即大家熟悉的阪急阪神百貨集團發布的年度綜合報告,專門列出一項人權方針(參考圖示),五個主要描述對象和我們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很接近,可是,仔細對照就會發現其中的內容有本質不同,它包含了尊重國際化不同民族的文化、尊重全體從業者的個性人權,顯示出決策層戰略規劃的國際化、人性化的視野。
2023年8月31日,因為7&i控股出售崇光西武百貨店,引發員工工會組織罷工,這是時隔61年日本商業行業員工再度啟動罷工權利,罷工前的7月份,工會組織到10個店鋪征求工會成員意見,表決是否主張罷工權,經過規范議程,在8月31日在池袋西武旗艦店外圍如期舉行罷工一天。9月5日,收購方承諾全部安置員工,滿足工會的主要愿望,罷工取得預期效果。這個事件從側面反映出7&i控股在經營戰略規劃上的不足,同時也反映出在戰略層面對于員工表達訴求的人權的基本尊重。
我們國家企業及消費者的生態環境與日本大不同。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3年1至9月,制造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0.1%,電力、熱力、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幅度達到38.7%,而9月份PPI下降2.5%,CPI為0.0%,能源領域收益大幅度增長,從成本緯度拉高了市場化企業生存難度,企業在經營起步階段,綜合成本就不斷高漲,難以駕馭。
企業上級主管決策層,可以通過非經營手段干預常見的市場化機制,僅僅從數據看不出市場化企業運營質量,數據背后的真相不夠透明,可能給企業帶來超出計劃的成本負擔。
發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